欢迎来到恒昌!

联系电话:15680077190

硫化氢或成肺腺癌“克星”

2025-11-08 阅读量 : 

厦门大学张永有团队突破性研究:硫化氢联合铁死亡疗法使肺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18%

颠覆认知:从“有毒气体”到“抗癌先锋”的华丽转身

传统观念中,硫化氢(H₂S)因臭鸡蛋气味被视为有害气体。然而,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永有教授团队在《Molecular Cell》发表的研究揭示其作为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的双重角色——在特定条件下,H₂S可通过精准调控代谢通路,成为肺癌治疗的“生物导弹”。研究证实,H₂S通过过硫化修饰SAHH酶第195位半胱氨酸,抑制肺癌细胞转硫途径,增强铁死亡敏感性,联合用药可使肺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18%。

 

铁死亡:癌症治疗的新靶点

铁死亡是2012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细胞死亡形式,与肿瘤治疗中的“铁成瘾”特性密切相关。肿瘤细胞通过SLC7A11蛋白过度摄取胱氨酸,或通过转硫途径合成半胱氨酸以维持生存。张永有团队发现,H₂S特异性过硫化修饰SAHH酶,阻断同型半胱氨酸生成,在胱氨酸耗竭条件下加剧半胱氨酸及谷胱甘肽耗竭,最终触发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。临床样本分析显示,SAHH在肺腺癌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生存率负相关,靶向该通路可显著增强化疗/放疗效果。

 

硫化氢或成肺腺癌“克星”


机制突破H₂S-SAHH-铁死亡调控轴

研究通过代谢组学与蛋白组学发现,H₂S通过三步机制精准打击肺癌:

 

代谢重编程H₂S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,阻断转硫途径,使依赖该通路的肿瘤细胞陷入“营养危机”;

氧化应激放大:谷胱甘肽耗竭导致活性氧(ROS)堆积,脂质过氧化物积累超过GPX4修复阈值;

铁死亡诱导:在胱氨酸限制环境下,H₂S与铁死亡诱导剂(如erastin)协同作用,使NSCLC细胞对铁死亡敏感性提升3倍以上。

动物模型显示,H₂S供体GYY4137联合胱氨酸酶抑制剂可使肿瘤体积缩小60%,且无明显系统性毒性。

临床转化: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跨越

该研究为肺癌治疗开辟三重路径:

 

靶向治疗:开发SAHH抑制剂或H₂S缓释纳米药物,如pH/GSH双响应型MOFs载体,实现肿瘤微环境精准释放;

联合疗法: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如抗PD-1)联用,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;与放疗协同,通过H₂S增敏缺氧肿瘤细胞;

预后标志物SAHH表达水平可作为肺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,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。

未来挑战与展望

尽管成果显著,H₂S疗法仍需克服剂量控制、递送系统优化等挑战。研究团队正探索光控型纳米颗粒实现时空精准释放,并开展多中心临床前试验。随着生物材料工程与多组学技术发展,H₂S有望成为继NO、CO后第三大气体信号分子治疗平台,为肺癌乃至胰腺癌、黑色素瘤等难治性肿瘤提供全新解决方案。

 

结语硫化氢从“致命毒气”到“抗癌利器”的蜕变,标志着癌症治疗进入代谢调控与气体信号交叉融合的新纪元。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为肺腺癌患者带来生存希望,更揭示了肿瘤代谢网络的脆弱点,为开发更高效、低毒的抗癌策略开辟了全新维度。正如张永有教授所言:“我们正在改写癌症治疗的规则,而硫化氢正是那把打开新纪元的钥匙。”


留言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