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碳剂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材料,在能源、化工、钢铁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捕获气体中的二氧化碳(CO₂),助力工业流程低碳化转型。本文从技术分类、性能特点及应用场景三方面,系统解析主流脱碳剂的种类与发展趋势。
一、化学吸收剂:传统主力军的革新
1. 醇胺类吸收剂
代表产品:一乙醇胺(MEA)、二乙醇胺(DEA)、甲基二乙醇胺(MDEA)。
技术特点:
MEA:反应速率快,但降解率高、腐蚀性强,需定期补充;
MDEA:选择性吸收CO₂,再生能耗低30%,适用于天然气净化;
应用场景:燃煤电厂烟气处理、合成氨原料气脱碳。
2. 碳酸钾溶液(Hot Potassium Carbonate)
技术特点:
碱性溶液在高温下吸收CO₂,再生温度低(105-120℃);
腐蚀性弱,但吸收速率较慢。
优化方向:添加活化剂(如氨基乙酸)提升反应速率,已用于壳牌Cansolv工艺。
3. 氨水吸收剂
技术特点:
吸收容量高(1kg氨可吸收0.8kg CO₂),再生能耗低;
但存在挥发损失,需配套回收装置。
新兴应用:加拿大Carbon Engineering公司开发空气直接捕集(DAC)技术,用氨水实现CO₂捕集成本低于100美元/吨。
二、物理吸收剂:低压高效的新选择
1. 聚乙二醇二甲醚(NHD)
技术特点:
在高压(4-7MPa)、低温下吸收CO₂,无化学反应,再生能耗低;
适用于高浓度CO₂场景(如合成气净化)。
典型案例:鲁奇Lurgi工艺在煤化工项目中实现CO₂捕集率95%。
2. 甲醇吸收剂
技术特点:
低温下吸收CO₂,常用于深冷分离工艺;
但需配套冷能回收系统,增加投资成本。
应用场景:天然气液化(LNG)前脱碳。
三、吸附剂:精准捕获的纳米技术
1. 活性炭
技术特点:
微孔结构提供高比表面积(>1000m²/g),吸附容量达0.5mmol/g;
成本低,但选择性差,需频繁再生。
改进方案:负载胺基官能团,CO₂吸附量提升3倍。
2. 分子筛(Zeolite)
技术特点:
规则孔道结构实现分子级筛选,优先吸附CO₂(孔径0.3-0.4nm);
耐高温(>500℃),适用于变温吸附(TSA)工艺。
应用场景:氢气提纯、空气分离。
3.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(MOFs)
技术特点:
比表面积高达6000m²/g,CO₂吸附量突破13mmol/g;
可通过功能化设计(如引入氨基)提升选择性。
研究进展:MIT团队开发的Mg-MOF-74在湿度条件下仍保持90%吸附效率。
四、膜分离剂:低能耗的未来方向
1. 高分子膜
代表材料:聚酰亚胺(PI)、聚氧化乙烯(PEO)。
技术特点:
通过溶解-扩散机制分离CO₂,操作压力低(<2MPa);
但易受杂质污染,需定期清洗。
商业化案例:Air Products公司用PEI中空纤维膜实现天然气CO₂含量从15%降至2%。
2. 无机膜
代表材料:二氧化硅、碳分子筛。
技术特点:
耐高温、耐腐蚀,适用于苛刻工况;
但制造成本高,规模化应用受限。
突破方向:3D打印技术制备多孔陶瓷膜,成本降低40%。
五、新兴脱碳剂:颠覆性技术涌现
1. 离子液体(Ionic Liquids)
技术特点:
几乎无挥发性,CO₂吸收容量高(0.5-1.0mol/mol);
可通过阴/阳离子设计调节物理化学性质。
研究进展:德国DICP团队开发出含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,再生能耗降低50%。
2. 相变吸收剂
技术特点:
吸收CO₂后发生相分离,富液通过重力沉降实现自浓缩;
再生能耗降低30%,已用于中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。
3. 生物质基吸附剂
技术特点:
利用农业废弃物(如稻壳)制备活性炭,成本低至0.2美元/kg;
吸附CO₂后可通过生物降解实现碳循环。
应用场景:农业大棚CO₂增肥、垃圾填埋场气体处理。
六、选型策略与挑战
选型关键因素:
气体成分:高浓度CO₂优先选物理吸收剂,低浓度选化学吸收剂;
操作条件:高温工况选分子筛,低压工况选膜分离;
经济性:TCO(总拥有成本)需涵盖能耗、溶剂损耗、设备投资。
技术瓶颈:
再生能耗:占脱碳总成本的60%-70%,需开发低能耗再生工艺;
稳定性:化学吸收剂易降解,需添加抗氧化剂;
规模化挑战:MOFs、离子液体等新材料仍处于中试阶段。
脱碳剂技术正从单一化学吸收向多元化、精细化方向发展。随着材料基因组学、AI加速研发等技术的融合,未来将涌现更多高性能、低成本的新型脱碳剂。企业需根据自身工况,综合评估技术成熟度、经济性与环保性,制定差异化脱碳方案,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