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恒昌!

联系电话:15680077190

二氧化碳脱除的方法和特点

2025-10-13 阅读量 : 

一、化学吸收法:高精度捕集的工业主力

化学吸收法通过液相溶剂与CO₂发生可逆化学反应实现脱碳,典型工艺包括醇胺法(如MEA、MDEA)和热钾碱法。以单乙醇胺(MEA)法为例,其通过碱性溶液与CO₂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氨基甲酸盐,经加热解吸释放纯CO₂并再生溶剂。该技术适用于低分压CO₂场景(如电厂烟气),净化度可达99%以上,但存在能耗高(约3.8-4.5GJ/吨CO₂)、溶剂降解腐蚀设备等问题。改良MDEA法通过添加活化剂提升吸收速率,可将CO₂浓度降至0.7%以下,而催化热钾碱法通过加入砷酸盐、甘氨酸等催化剂,在高压下实现0.1%以下的净化度,兼具脱硫功能。

二氧化碳脱除的方法和特点

二、物理吸附法:低能耗循环的灵活方案

物理吸附法依托吸附剂(如沸石、活性炭、金属有机框架)对CO₂的选择性吸附能力,通过变压吸附(PSA)或变温吸附(TSA)实现脱附再生。变压吸附在加压时吸附CO₂,减压或抽真空解吸,循环周期短、能耗较低(较化学法低20%-30%),适用于高浓度CO₂场景(如合成氨变换气)。变温吸附则通过温度变化控制吸附-解吸,但热能消耗较高。该技术优势在于操作弹性大、无化学污染,但吸附容量受限于材料比表面积,需定期更换吸附剂。

三、膜分离法:紧凑高效的模块化选择

膜分离法利用高分子或无机膜(如二氧化硅膜、沸石膜)对气体的渗透差异实现分离。有机膜成本低但耐温性差,无机膜耐高温高压但成本高。典型应用如聚酰胺膜在30℃下对CO₂/N₂的选择性可达30,配合多级分离可提升纯度。深冷分离法通过加压降温使气体液化,适用于高浓度CO₂的液态储存,但设备投资大、能耗高。膜法优势在于装置紧凑、无相变损耗,但分离效率受膜材料限制,需平衡透量与选择性。

四、生物固碳:自然循环的生态路径

生物固碳通过自养微生物(如蓝藻、氨氧化古菌)或植物代谢将CO₂转化为有机物。卡尔文循环承担地球90%的碳固定,人工构建的CETCH循环固碳速率达玉米天然途径的8.5倍。岩溶区微生物年固碳量达3.7×10⁷吨,通过碳酸酐酶加速CO₂与碳酸盐岩转换。该技术环保可持续,但固碳速率受光照、温度等环境因素制约,且产物需后续加工利用。

五、矿物碳化与直接空气捕集:长期封存的新兴方向

矿物碳化法将CO₂注入玄武岩、橄榄岩等基性岩层,通过矿化反应形成碳酸盐矿物实现永久封存。冰岛CarbFix项目证实,95%的CO₂可在2年内矿化,泄露风险极低。直接空气捕集(DAC)通过固体吸附剂(如金属有机框架)或液体溶剂从大气中捕获低浓度CO₂,瑞士Climeworks的“柏树计划”年捕集量达百万吨级,但成本高昂(125-335美元/吨),需依赖清洁能源驱动以降低碳足迹。

六、技术比较与未来趋势

各技术路径优缺点鲜明:化学吸收法精度高但能耗大;物理吸附法能耗低但容量有限;膜分离法紧凑但效率依赖材料;生物固碳环保但速率慢;矿物碳化封存安全但成本高;DAC适用范围广但成本高。未来趋势聚焦于技术融合(如化学-膜联用)、新材料研发(如高容量吸附剂)、低成本化(如DAC动能回收技术)及规模化应用。政策支持与跨行业协同(如CCUS全链条示范项目)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。

二氧化碳脱除技术正从单一工艺向系统集成演进,从工业减碳向生态修复拓展。在碳中和目标下,需结合场景需求选择适配技术,并通过持续创新降低能耗、成本,提升效率,最终实现从“捕集”到“利用”的闭环,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技术支撑。


留言反馈